<th id="bfrze"></th>

    <button id="bfrze"><object id="bfrze"></object></button>

      1. <em id="bfrze"><acronym id="bfrze"><u id="bfrze"></u></acronym></em><button id="bfrze"></button>

        趙福全:汽車產品創新的內涵與方向
        2022-03-04 關鍵詞:汽車產品創新 點擊量:1469

        新時期的汽車產品創新有了新內涵,新四化是其中的重要方向??墒切滤幕谋举|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卻未必真正理解。實際上,新四化的本質是使汽車產品成為新物種。


        產品創新方向是賦予汽車生命力

        原本汽車是沒有生命的,在其量產之后就定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越來越老化。而未來汽車產品是有“生命”的,可以不斷成長、持續進化、自我完善,就像人一樣,從兒童到成年,知識越來越多,閱歷越來越豐富,能力也越來越強。由此,汽車產品創新的內涵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當汽車有了這種生命力之后,就能更高效、更安全、更節能環保,也就是更智慧地服務于人類,這也是未來汽車產品創新的方向。不過汽車的基本屬性并沒有改變,在從A點到B點的靈活移動方面,汽車仍將是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

        從這個意義上講,汽車人面對產業全面重構無需太過焦慮,未來只要人類社會存在,移動需求就會存在,汽車也就一定會有需要。只不過在未來汽車產品的新能力中,我們需要考慮清楚,哪些是整車企業必須掌握的,哪些則需要ICT公司或者其他合作伙伴來提供。

        汽車企業應該保持戰略定力。汽車的根本使命并不會因為新四化的到來而發生改變,實現從A點到B點高效、安全、便捷、愉悅的移動出行,始終是汽車產品的本質屬性與基本功能。同時汽車是集大成的產業,集成應用各個領域的先進技術一直是汽車產品的內在需求和突出特點,今后面對風起云涌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汽車企業也必須在堅守汽車產品本質的基礎上,積極擁抱并融合更多領域的創新成果。


        智能化是產品創新的重大機遇

        智能化既是消費者的痛點,也是產業升級的需要。傳統汽車缺乏與消費者交互的能力,因此既不能理解消費者,更不能實現自我進化;而現在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讓我們有條件為消費者提供全新的汽車產品和用車體驗。汽車產品必須有所創新和改變,尤其應該借鑒互聯網關于產品快速迭代和關注用戶體驗的成功經驗,而不是一味地靠硬件功能和性能指標來打動消費者。

        與此同時,絕不能因為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就忽視了汽車產品固有的質量、成本及可靠性要求。不管今后汽車如何智能,這部分屬性都是必須堅持的。在智能汽車的時代,廣大用戶一定希望汽車產品能夠常用常新、越用越好,隨時都有新的優化,不斷匹配自己的個性化需求。

        一些新造車企業致力于抓住“智能化”的機遇,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搶占未來競爭的“天時”。為了確保智能化能力能夠有效落地和充分受控,選擇了自主研發相關的軟硬件,并將其視為最核心的競爭力。經過幾年的努力,部分新造車企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當然在前進的過程中,也難免會遇到一些波折或爭議。當前,頭部新造車企業已經在技術研發、組織架構、內部管理模式、外部合作模式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我看來,新造車企業的這種嘗試,無需爭論是對是錯。就整個產業而言,這種創新嘗試本身就是重要的貢獻。而這一系列創新最終都將在產品競爭力上得到體現,并接受市場的檢驗。實際上,面對未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汲取創新思想的養分。

        我一直認為,汽車產業是馬拉松比賽,必須在每一天做對每一件事,才能逐步接近成功的終點。最后一定要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起特色鮮明的品牌形象,使消費者能夠與企業及其產品產生情感共鳴,而不是趨向于“你有我也有”的同質化。同質化太過嚴重,正是傳統汽車產品無法令消費者滿意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智能化恰恰可以為產品實現充分的差異化提供支撐,通過千人千面和千車千面,讓用戶享受到個性化的貼心體驗和服務。


        汽車產品創新應是立體式、生態化

        未來汽車產業必將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并由此引發汽車產品DNA的根本改變。如果我們僅僅圍繞汽車產品本身來進行創新,依舊參照傳統造車模式的延長線來進行思考,思維和行動就會受到束縛。

        正如我講過的,顛覆性的改變來自于顛覆性的認識和持續的產業實踐。而顛覆性的認識意味著必須跳出原來的思維框架,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事情跳到汽車圈之外來看,就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形成了顛覆性的認識之后,再持續摸索和實踐,新的汽車產品形態才會逐漸清晰起來。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汽車以及與其相關的所有產業都將存在于一個大生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間互相依賴、互相成就。我認為,當前汽車產業已經到了誕生某種生態系統雛形的階段。所以,我們才看到了通信信息產業與汽車產業的融合,家電產業與汽車產業的融合……今后這種生態化融合的范圍還將不斷擴大、力度還將持續增強。

        站在更高的維度思考,未來人類必將進入智能社會,而智能社會一定是基于多主體的協同智能。汽車產品也不例外,只靠汽車自身實現智能化是不夠的,唯有智能汽車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以及智慧能源等充分融合、協同互動,才能實現智能汽車產業的有效發展,并最終構建起整個智能社會。

        所以汽車產品創新應該是立體式的、生態化的,甚至可能我們每個人都牽涉在其中。實際上,汽車的載體性給車企帶來了空前機遇,雖然車企或許并不擁有汽車上的每一個細胞,但是我們無疑擁有汽車的骨骼和靈魂。

         

        未來產品必須做好軟硬融合

        汽車產業歷經百余年發展至今,就是在不斷集成創新中一路走過來的,汽車相繼吸納應用了機械、電子、信息、裝備、動力、熱能、材料、工藝等諸多領域的科技成果,才有了今天比較成熟的狀態。今后盡管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充滿挑戰,但只要汽車人秉持開放的心態,擁抱創新、接納吸收、融合發展,就一定可以打造出更好的汽車產品。

        汽車企業在保持定力的同時,也要認清一個事實:未來僅僅把硬件造好,已經構不成有競爭力的汽車產品了。新時期汽車產品與原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未來汽車是有生命力的,能夠迭代優化、自我成長;而此前汽車一旦投產,就無法再做升級,只能逐漸走向落后。

        也就是說,今后汽車產品在投產時可能并不需要非常成熟,只要車輛能夠不斷產生、回傳相關數據,再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處理,就可以使產品的功能、性能以及用戶體驗不斷提升。這樣具有進化能力的產品,即使在上市時與競品相比不占優勢,也可以隨著此后持續的迭代優化而獲得更強的競爭力。

        今后汽車既要造好硬件,又要造好軟件,前者需要傳統的物理工廠,后者需要全新的數據工廠,而且這兩個工廠是相輔相成的,必須并行推進。兩個工廠的使命不同,支撐能力不同,所需人才也不同,因此汽車企業必須把兩個工廠的需求結合起來,招攬相關人才,培育相應能力。不過在新形勢下,企業也不必全部依靠內部資源來解決人才需求問題,孵化創業公司或與相關企業合作來整合資源也是很好的方式。

        最終,未來汽車產品只做硬件不夠,只做軟件也不夠,一定要同時做好硬件和軟件,并且做好軟硬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產品創新依賴技術創新支撐

        未來汽車作為新物種,必須要有新能力,不僅依然需要傳統汽車涉及到的機械、材料、工藝等“舊”技術以及物理意義上的實體工廠,而且還需要與未來汽車相關的聯網、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以及數字化的虛擬工廠,這樣才能實現軟件對硬件的賦能,使汽車產品能夠自我進化。

        然而軟件方面的能力,是汽車行業原來不具備的。汽車人當年在大學時就沒學過軟件,現在汽車專業的學生會學一些相關知識,但與計算機、信息等專業相比,也比較有限。實際上,當前高校也在探討如何進行課程體系改革以適應產業的新變化,不過在大學里總課時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可能增加很多,軟件知識如果多學一些,就意味著硬件知識要少學一些,而對汽車專業的學生培養來說,硬件基礎是必須打牢的。汽車企業其實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原來只需在硬件方面投資,現在必須同時關注軟件,而企業的財力卻并沒有增加。

        說到底,產品創新背后的支撐是技術創新,而汽車技術創新正在由以硬件為主向以軟件為主過渡。一方面,網聯、通信、數據、算法以及芯片等新技術專業性極高;另一方面,這些技術又必須基于汽車運行的基本原理和需求來匹配優化。對于車企來說,不了解這些新技術不行,要掌握這些新技術又很難,從而構成了非常嚴峻的挑戰。

        顯然,未來汽車企業不可能擁有所需的全部核心技術。因此,與相關企業進行戰略合作,通過融合創新獲得核心技術以支撐產品創新,是新時期汽車企業的必然選擇。

         

        產品創新的關鍵在于核心技術

        未來隨著產業向新四化方向不斷發展,汽車核心技術將變得更加重要、更加廣泛、更加多元、更加交織,所有企業都必須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才能獲得所需的、但自己并不擁有的相關技術。

        現在不少企業家都處在焦慮之中。如果不與其他公司合作,感覺自身實力不足以應對產業的新變化;可是與其他公司合作,又擔心被“綁架”,失去主導權和話語權。這樣左右搖擺,前后糾結,始終沒有清晰的思路。我想關鍵還是企業怎樣定義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問題,這個定義與企業的規模和能力有很大關系,并不是靜態的,而應隨著企業的發展逐步有序擴展。

        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未來一家企業無論規模多大、能力多強,也不可能擁有所需的全部資源,因此必須通過合作借助其他企業的資源,以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必須基于對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清晰定義,確保自己牢牢掌控一部分關鍵資源,同時與其他企業合作來換取另一部分關鍵資源,這樣才能實現合作共贏?,F在有的企業沒有想清楚這一點,就在糾結中到處尋求合作,又和誰都不愿深度合作,這樣企業的資源將一點點被稀釋,最終也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必須掌控的核心技術,企業可以自行開發;也可以外部購買,但買來之后一定要努力消化吸收,使之成為自己的技術,甚至能在原來的基礎上做得更好;還有的核心技術無從購買,那就需要先通過合作獲得,同時企業必須加緊努力,逐步掌控這部分核心技術。而那些并非必須掌控的技術,或者掌控成本過高的技術,企業則應始終通過購買或合作的方式獲得。

        對此,我們必須認識到:第一,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是參與分工協作、融合創新的前提,否則將毫無主動權可言,也不可能保證合作的可持續性。第二,在合作過程中,企業一定要堅守住自身的安全底線。如果為了解決眼前生存問題而放棄底線,那就如同飲鴆止渴,企業最終肯定還是會被市場淘汰。第三,企業應結合自身發展戰略選擇合作的時間期限和模式。一般來說,短期合作是為了解燃眉之急,在合作的同時,企業應盡快掌控相關的核心技術;而對于企業不應或者不能掌控的核心技術,則應設法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支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節選自“趙福全研究院·汽車產業戰略系列叢書”之七《汽車產品創新》)

        首頁 電話 聯系
        會員登錄
        還未注冊?點擊立即注冊
        注冊
        已有賬號?返回登錄
        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卡_国产精品无码专区第1页_亚洲A成人片在线播放_国内精品精彩无码视频